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保证了高校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我国高校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更加深刻的调整,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直都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就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必须围绕工作的任务要求,进行工作创新。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出发,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创新,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根据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和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创新工作思路; 其次,要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对高等学校的新要求,创新工作内容; 第三,党建工作的创新,一定要落实到工作的实效性和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上。

一、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党建工作思路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展开。很明显,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工作。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管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的主题,同时,要结合人才培养给学校工作提出的工作任务来实施。一般来讲,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高等学校还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那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结合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方面,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一) 党建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党建工作必须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下工夫。高校党委要始终把适应、服务、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优化专业结构,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推进制度、方法创新,构建开放、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送能力。也就是说,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来展开党建工作,高校党建就有了丰富且多样的内涵,高校有关特色专业建设、博硕士点建设、教学名师及精品课程建设等,都是高校党建工作能够有效展开的着力点。

(二) 党建与促进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高等学校党委要充分重视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从许多学校的实际来看,由于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校党委的号召,强调以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来落实党建工作要求,由此带动了学校在其特色优势专业方面产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并且,各级基层党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服务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 鼓励党员教师带头走进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科学研究,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的提高。

 (三) 党建与促进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高校党委要不断提高“党管人才”水平,扩大学校开放办学,加强与地方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向社会推荐专业援建人员和挂职人员。另一方面,要号召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去。以汶川大地震等突发的灾难性社会事件为例,高校党建工作与服务社会之间的联系程度,既影响到高校专业优势来服务抗震救灾的大局,又反过来影响到高校党组织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效果与水平的提升。

二、落实“三个环节”,创新党建工作内容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抓基打基础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组织保证。”有学者指出,高校党建工作有“大党建”和“小党建”之分。所谓“大党建”,包括了组织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工作、群团工作等; 所谓“小党建”,则是指党委、总支、支部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发展党员工作、党务干部组织机构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就本文而言,我们采取狭义的概念,将党员的发展、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党员干部的培养提高等三个环节,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工作。高校党委应当坚持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为目标,落实上述“三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创新党建工作的内容。

 (一) 创新党员发展工作

在新党员发展工作上,高校党委应当超前谋划,重心前移,从新生入校就开始党员发展工作,尽早培养、及时发展。同时,要在党员发展质量上,把好“四个关口”。

 一是构建四级培训体系,把好思想素质关。首先,在新生入党教育方面,可以通过成立新生军训团临时党支部的形式,对新生开展入党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实现对新生党的知识教育的全面覆盖。这种新生入党教育能够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员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应当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使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接近党的组织,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第三,针对发展对象开展党的理论知识的提高教育,定期组织已经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员开展党的理论的专题教育。第四,在学生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方面,分党校每学期举办新党员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

二是抓好两次公示,把好群众监督关。首先,在发展前进行公示。对拟发展对象被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学习成绩、培养考察期间的表现以及党校培训等情况进行公示。其次,对预备党员转正进行公示。转正前,将预备党员的工作表现、学习情况进行公示。对预备期内没有按_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偏离党员标准的,及时加强教育。经教育转变不明显的,延期转正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确保新党员质量。通过两次公示,让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接受群众监督,把好群众监督关。

三是规范三项要求,把好入党程序关。首先,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对提出入党申请的青年学生,必须经过培养教育,选择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重点发展对象必须经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 拟发展对象必须党校培训合格; 必须征求群众意见; 必须经党组织综合审查和集体讨论; 必须进行公示。其次,规范党员发展标准。除了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外,还规定重点发展对象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学习成绩要达到优良以上等条件。第三,规范党员转正手续。坚持预备党员思想考核制度,即汇报思想、培养人谈话、党支部定期分析,杜绝平时不教育、不考察,预备期满以后草率转正现象的发生。把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作为加强预备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修养和理论素质。

四是采取四项措施,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第一,建立特邀党建组织员队伍,协助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认真履行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各项具体工作职责,对入党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切实保证严格履行入党程序和条件。第二,实行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发生违规现象。对于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不坚持标准、不按程序办理、弄虚作假的有关负责人、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追究领导责任或工作责任。第三,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突击发展党员。针对目前高校就业竞争的激烈形势,为杜绝毕业前出现突击发展的现象,高校党委要严格控制毕业班发展党员的数量,原则上在毕业前三个月不发展党员,从而确保新党员的质量。第四,定期检查,及时督促发展党员工作。

(二) 创新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工作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也不断出现,例如,“由市场经济的建立所推动的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对国家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为新时期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改革开放及其社会影响中的积极因素,化解不利因素,便成为高校党建工作“能否坚持正确方向、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为此,高等学校党委要鼓励各基层党组织围绕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调查研究,大胆实践,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造党员和干部教育工作新经验。同以往相比较,高校党委要求党员和干部教育工作方面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党支部活动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要鼓励党支部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服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到企业调研,学以致用,开拓视野。二是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型。如政治理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等方式,探讨创办理论刊物和网站等。三是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使活动形式更新颖、气氛更活跃、参与性更强,有效调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

 (三) 创新党员和干部的培养提高工作

高校党委应当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新形式,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的培养提高工作质量。要围绕党校的培训目标,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按照系列化、分层次、高标准要求,可以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活动,积极举办针对党员发展和干部培养的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

 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训,应当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要从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积极向互动式、案例式教学转变; 要坚持开展党校教学研讨活动和集体备课制度,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针对干部的培训提高,要以“加强理论基础、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党性修养”为目标。要创新培训方式,实现以共性化培训为主导的模式向以个性化培训为主导的模式的积极转变。要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岗位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同时,在培养方式上,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党校培训模式和干部在线学习制度。

三、实施“六项加强”,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这两大作用的发挥情况,有赖于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高校党委可以通过“六项加强”的措施,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对于维护党员权利和集中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党委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部分高校党委还积极开展通过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来探索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长效机制。

加强学校根本性制度的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和规范引导。要根据党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原则,对学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进行明确规定,对行使各种权力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进行具体规范,这些制度建设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的水平,最终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 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以提升素质和能力为重点,积极为广大党务工作者创造良好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关注合理需求,关心成长进步,发挥积极作用,激励他们不断为学校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要重视党务工作者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要以机构调整和干部聘任为契机,不断优化党务干部岗位设置,强化党务工作岗位,注重对党务工作者的合理有效使用,同时大力营造党务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不断加大党务工作者轮岗交流工作力度等措施,努力使党务工作者在多岗位接受锻炼,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和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坚持“政治素质好,善做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基层工作实际,熟悉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选用标准,像选学科带头人一样,选齐配强教工党支部书记;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用则更加注重“品学兼优”标准,选拔思想素质好的优秀党员或学生辅导员担任。这样,就能够形成一支理论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有热心、讲奉献的支部书记队伍,使其能够带领广大学生党员和团员积极开展适合青年人特点的党支部活动,能够及时向学校上级党组织反映学生意见、要求和建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 加强党员形象建设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党员形象建设,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应当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要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共产党员示范行动”、“岗位奉献”活动等各项主题活动; 在教工党支部中开展创建“教书育人党员先锋团队”、“科研攻关党员先锋团队”、“管理服务党员先锋团队”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在学生党支部中开展创建“红旗学生党支部”、“红旗学生党员工作站”、“红旗学生党员宿舍”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在班集体建设、学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团结凝聚、示范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对党员的身份认同,使社会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实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此,高校党委可以开展“党员亮牌”、“党员先锋示范岗”等活动,通过全体党员佩戴党徽、设置党员先锋示范岗、挂牌党员宿舍等形式,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群众认识和了解,并接受群众的监督。这些制度措施能够使各基层党支部迅速行动,主动与其他领域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引导党员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发挥专业优势,帮助解决难题,从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效能,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 加强基层党支部设置高校党委应当主动适应基层需要,按照有利于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不断探索完善适应新型学术组织结构需要的党支部设置模式。例如,针对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以学科为标准进行高校党支部的设置,所谓“支部设在学科上”,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教学、科研组织的新变化、新特点,组建教学部、实验中心等新型党支部,也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上,从研究生与实验室和课题组联系紧密的实际出发,以有利于促进学习、科研和交流为目的,应采取以专业为基础的纵向组建党支部和以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为基础的横向设置党支部相结合的方式。本专科学生党支部设置则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应对突发事件、完成重大任务为目标组建临时党支部,如建立军训团临时党支部、学生实习临时党支部、校外科研临时党支部等,以真正实现基层党支部有效应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最直接的需要。

(五)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对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尤其要抓好基层党支部按期改选换届工作。通过换届选举,能够拓宽民主渠道,调党员的积极性,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促进了党内和谐。

同时,要积极创新党务公开形式,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坚持党务公开、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从来都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要通过召开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党员通报会等形式,坚持重大事项公开、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创新党务公开形式,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提高基层工作运行的透明度。

 (六) 加强党建理论研究

为了进一步推动党建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党建工作思想、理论与内容,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方式与途径。学校党委组织部与学校科技处紧密合作,设立了学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工作。专项课题的管理模式参照科技处对其他学校专项课题的管理模式进行,可以充分保证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质量。将理论研究课题同党建创新工作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已经成为相关高校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经验。即在党建理论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有关专门问题以立项的方式来展开,通过所谓“项目化的管理、实事化的操作、过程化的监督”,实现党建研究和党建实践的创新。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专门设置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的形式,鼓励基层党组织将有特色的支部活动,开展专题立项,将党建工作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 同时,学校鼓励基层党组织在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特色活动,以将党建理论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工作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